我市地處黃淮海平原為中心的中原農區,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飼料資源促進了養牛業的快速發展,因盛產優質黃牛,蚌埠等皖北城市和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形成了揚名全國的黃淮海肉牛帶。
上世紀80年代初,固鎮縣任橋鎮老任橋集的回民憑借著傳統的屠宰牛羊手藝,靠肩挑背扛扒火車,把“固鎮老任橋牛肉”帶到了南京市場。30多年過去了,有著“買全國賣全國”之稱的蚌埠人將東北等地的優質黃牛帶到了江浙等沿海市場,肉牛產業成為叫響長三角的名片。
但當下,農村勞動力轉移,肉牛養殖散戶銳減,牛源不足,養殖環節利潤空間受到擠壓,屠宰加工企業生存艱難,蚌埠肉牛產業的突圍戰應該如何打響?
市場缺口亟須上游補給
春節過后,“牛魔王”終于放慢了腳步,連漲了幾十周的牛肉價格環比小幅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貴了四成。去年,我市牛肉零售價格一直在“爬坡”,每斤售價由原來的20元上漲到今年春節期間的超過30元。目前,牛肉價格仍然在每斤27元—28元之間徘徊。
在市民大呼心疼的同時,淮上區小蚌埠鎮山香村養殖戶王現成卻正體會著價格上漲的美妙滋味:價格高企,勞動力銳減,規模肉牛養殖正經歷著巨大的市場先機,今年在架子牛上漲40%的情況下,每頭育肥牛的純利潤沖到了4000元的高位。近期牛肉價格為何一路上漲?在養牛業摸爬滾打了十幾年的王現成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牛源緊張。
養一頭牛一年還不如打工一個月掙得多,養殖利潤空間不斷壓縮,比較效益低讓相當一部分養殖戶放棄養牛。市畜牧獸醫局局長戴金路分析,比較效益低,養殖周期長、風險大、繁殖系數低,這些都導致農民養牛積極性越來越低,養牛農戶、養牛總量雙雙下降,對肉牛產業的根基已經構成了潛在威脅。
規模養殖日漸成為趨勢
“原來一家一戶養幾頭牛,除了下牛犢子能賣錢外,更多的還是為了種地。”采訪中,戴金路道出了養牛業家庭的困惑,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牛在農村的角色已經由傳統的畜力轉為純商品性質,農民沒有牛也一樣種地,就必然要關注養牛的效益問題。
“去年年初開始,活牛收購價格持續上漲,已達到少有26元每公斤,較往年同期上漲30%。”采訪中,除了對市場前景看好外,王現成更多的是對不確定性的擔憂,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放棄養殖肉牛,散戶養殖比較效益低,養牛企業困難也不小:“飼料、人工、地租等各項成本都在增加,去年上游牛苗來源緊張,牛苗價格較前一年上漲40%,達到歷史最高位,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來自市農委的數據也印證了肉牛行業的困境,2012年全市肉牛出欄25萬頭,年末存欄19.4萬頭,年產牛肉3.75萬噸。時間倒回至上個世紀末,蚌埠肉牛產業黃金期,全市約有存欄牛50多萬頭,市場供應充足,年出欄量在全省穩坐第二把交椅。“推動分散養殖向規模養殖轉變,引導肉牛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通過政策、項目、資金傾斜,扶持能夠從事現代肉牛產業生產的專業戶、養殖場、養殖小區,使其逐步成為我市肉牛發展的主體。”市農委副主任張國慶認為,養牛需要青壯年勞動力,而現在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增多,農村勞動力缺口明顯,在此情況下,亟需大力發展規模養殖。
高端養殖成掘金熱點
新年伊始,市發改委公布市領導重點督辦的103個重點項目名單中,總投入1.1億元的安徽豐原農牧科技肉牛養殖加工產業化項目位列其中。目前,項目已備案立項,進入規劃、用地、環評階段,計劃引進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純種黑毛和牛400頭,通過胚胎移植技術,達到純種和牛2000頭,建成后可實現肉牛存欄5000頭,建設日屠宰150頭、年屠宰5萬頭肉牛的大型屠宰加工廠。
全程參與項目選址立項的戴金路認為,這一消息無疑給蚌埠肉牛產業注入一針興奮劑,獨辟蹊徑走高端肉牛養殖市場可有效推動市場發展。高檔牛肉消費已經成為當代餐飲業的一種潮流。在國際市場上,國內高檔牛肉的價格也維持在120元~300元每公斤,有些產品甚至標出了3000元每公斤左右的高價。
“這是尊重市場的必然選擇,市場需求將帶動肉牛育種和產業向更高檔次方向發展。”產業的源頭出現嚴重萎縮,對產業后續的鏈條,即生產加工企業的經營也將帶來嚴重影響。行業不景氣,不少企業紛紛降價收購牛源,專業肉牛養殖戶積極性不高,收購價格下降更不愿意補欄,整個肉牛養殖產業就會形成惡性循環。
市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市政府有意在肉牛產業上做文章,已經在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在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有實力的企業投資建立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龍頭+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加快品種改良,把細管凍精改良技術作為肉牛生產體質增效的切入點,加速肉牛生產的步伐,擴大基礎母牛群體規模,逐步擺脫以往購架子牛育肥為主的養殖模式
本文由蚌埠華迅網絡(http://m.hankhoeksemaelectric.com)轉自蚌埠市人民政府網
|